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
为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决策部署,按照 《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<湖南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 若干政策措施>的通知》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<支持大学生创 业若干措施>的通知》《湖南省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认定管理 办法》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落实支持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措 施的通知》等文件要求,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面保障, 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,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本领,掀起 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潮,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培育大学生创业的热 土,促进创业大学生与湖南省“4×4”和湘西州 1+5+N 现代化产 业体系深入对接,为实现“三高四新”“三区两地”美好蓝图提 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持久动力,特制定如下措施。
一、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
1.建实创新创业学院。建立创新创业学院,配备 3 名专职人 员,负责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与管理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 系建设、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培育大学 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典型宣传等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 关的具体事项。
2.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。按照湖南省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 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和“大学生众创空间”建设要求,以培育大学 生创业意识、孵化创业实体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目标,把大学 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成产教融合、技术创新、创业孵化、创业竞 赛、毕业设计、实习就业“六位一体”的具有滚动孵化功能、成 长空间大、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。孵化基地面 积 3000 平方米(含)以上,配备 5 名以上专兼职教师负责孵化 基地运营与管理,为每个孵化团队配备 1 名创业导师,为创业团 队提供创业指导、创业培训、投融资、创业比赛等服务;为创业 团队提供课题申报、专利申请、标准开发、技艺传承、技能创新 等科研技术支持,为创业实体申请省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;为创 业团队提供创业模式、股权架构、工商注册、创业政策解读、平 台入驻、市场开拓、商业谈判、融资等全方位服务,帮助创业者 解决创投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,促进项目成果转化。大学生创 业孵化基地免费为在校学生和毕业 2 年内(含)毕业生创业项目 提供苗圃工位或独立办公房。
3.加强基地服务和管理。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 制度,制定孵化服务目录清单,对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团队项 目免费提供创业空间、水电、网络、办公座椅、文化建设、技术 指导和创业服务。
二、设立面向大学生的创业投资基金
4.设立创新创业基金。学校每年设立 20 万大学生创新创业 公益基金,鼓励、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。对入驻学校大学生 创业孵化基地的初次创办企业或者初次注册企业的创业团队或 个体工商户给予 3000 元创业启动资金;对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 孵化基地的初次创办企业或者初次注册企业且正常经营一年以 上的创业团队或个体工商户,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1 万元;对入 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公司、个体工商户、农民合作社吸纳我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满 6 个月的且缴纳保险的创新创业团 队,给予 1000 至 5000 元社会保险补贴。实施鼓励创业竞赛专项 奖励,对在“金种子杯”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、银奖、铜 奖的团队按每项 10 万元、5 万元、2 万元进行奖励;对在中国国 际大学生创新大赛、“挑战杯”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、全国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、“黄炎培” 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等就业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、银奖、铜 奖并将其转化为创业项目的团队,给予一定的项目配套支持。
5.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库。通过创业团队申请、二级学 院推荐、创新创业竞赛和学校服务实际情况,开展大学生优秀创 业项目认定,每年吸纳、扶持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或创业 团队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,重点培育、推送有技能 技术创新、商业模式创新、文化技艺传承和有落地能力的创业项 目(团队)进入州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库,推荐优秀项目进入 湖南省大学生项目库和向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申请投资。
三、组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
6.建立职业化创业导师团。通过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、产业 学院、就业供需育人、校友回湘等形式从相关领域聘请公司创业 人、企业核心成员、核心技术骨干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名师、 创业导师和创业教师。每年至少开展 4 次企业家进校园讲创业故 事,分享创业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,为创业者提供宝贵经验;定 期组织创业导师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、信息咨询、资源对接等 服务,推动优秀创业项目成长落地。
7.完善大学生创业导师培育机制。实施“三层次”创业指导队伍建设。创新创业授课教师:按照每位教师指导一个创业团 队、每年走访一次企业,每年参加一次创业培训、每年指导团队 参加一次创业竞赛、每年申报一个课题、每年撰写发表一篇论文、 每月开展一次沙龙、每周发一篇软文的“八个一”规定动作,选 育 10 名校级就业创业指导教师,建设 3 个校级“大学生就业创 业指导工作室”。创新创业导师:从州级创业导师资源库中聘选 一批有创业经历且愿到我校担任专职教师的校外导师作为我校 创新创业指导教师,从校级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中培育、推选 5 名 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为湘西州大学生创业导师,培育校级“大学生 创业指导工作室”成为州级“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室”。创新创 业名师:聘请 2 名湖南省创业导师、知名企业创始人、知名企业 高管为我校创业名师,通过内育外引的方式力争建设 1 个省级大 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。
8.支持创业指导教师开展教研教改。在符合基本申报条件 下,指导大学生创办企业成效明显或获得“金种子杯”大赛金奖 的第一指导教师,学校推荐其成果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,并推荐 申报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或者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 助课题;指导大学生成功创办企业的或获得“金种子杯”大赛银 奖的第一指导教师,学校推荐其成果申报省级教学改革研究一般 项目或者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资助课题;指导大学生成功创办企业 的或获得“金种子杯”大赛铜奖的第一指导教师,学校推荐其成 果申报省级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。优先支持创业指导教师申报 “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”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 项目”,优先支持大学生创办了企业的教师申报湖南省“创业教育”精品课程。
9.支持创业指导教师职称评定及评奖评优。在符合基本申报 的条件下,指导大学生创办企业成效显著的或获得金种子杯大赛 金奖的第一指导教师,学校在评比推荐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 师、湖南省教书育人优秀人才项目、湖南省教育厅“最美思政课 教师”时优先考虑。学校在评定职称过程中,对于指导大学生创 办了企业或获得金种子大赛铜奖以上的第一指导教师给予倾斜, 根据创业企业实际情况及获奖等次分别参照省级教学成果特等 奖、一等奖、二等奖同等对待。
四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
10.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。通过引进优质创业通识 课、开发专创融合创业课程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、打造精 品课程的方式,建设从创业认知到创业实践、各学科全覆盖的创 业教育课程体系。重点围绕湘西州文化旅游、茶叶、烟叶、药材、 富硒果蔬、非遗等湘西州重点产业链,与政府部门、科研机构、 行业协会、头部企业、专业合作社合作,建设针对性强、符合湘 西实际的专创融合、文创融合、旅创融合、农创融合、技创融合 的创业课程和创业通识课程,按人才培养方案足量开设创业课 程,促进创业教育、创业实践、专业教育和实习实训的深度融合,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继续实施“马兰花”创业培训计划,丰富完 善培训课程体系,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,把《创业基 础》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。定期邀请著名企业家到学校为 在校大学生讲课,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。
11.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。探索创业菁英班、实验班、创业微教育等多样化教学。鼓励、允许将大学生在校期间 创办企业及参加金种子大赛等创业实践经历及成果折算相关选 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学分,创新创业经历视为校外毕业实习和 岗位实习经历。大学生创业团队主要负责人的优秀创业成果和参 加金种子大赛现场赛经历可作为毕业论文(设计)申请毕业证书。 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、边学习边创业,对创业的大学生最长 学习年限可延长至 5 年。创办了企业或获得金种子大赛优胜奖及 以上奖项的大学生,符合基本申请条件的,可直接推选为湖南省 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。创办了企业或获得金种子大赛铜奖及以上 奖项的大学生,符合基本申请条件的,在国家奖学金、学业奖学 金、校级奖学金、三好学生等各类荣誉奖项评比时要优先考虑。
五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
12.选树立创业典型。每年选树一批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, 打造“校园创业明星”,并建立跟踪培养机制,形成“评选、奖 励、跟踪、扶持”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。每学期开展 1 次“校友 回校讲创业故事”活动,组织优秀大学生创业者进校园交流互动, 讲好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故事。利用学院官微、官网、抖音号 和社会媒体平台定期推送校园创业明星和优秀校友创业事迹,广 泛宣传,以身边事迹传递榜样力量。利用班会、团课时间向学生 宣传介绍湖南省支持大学生创业“七个一”政策,利用教学楼电 子显示屏、食堂电视向学生推介湖南省大学生创业专题节目《夺金2025》,营造大学生创业浓厚氛围。
13.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机制。坚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 学、以赛促创,利用校内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优秀创意、创业项目或团队参加“金种子杯”创业大赛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、 “挑战杯”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、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、 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(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) 等重大赛事,对在国家级和省级创业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创业团队 给予一定额度的专项奖励,加强对各类大赛中涌现的优秀项目进 行后续跟踪,鼓励大赛中优秀项目可优先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,推动大赛优秀项目落地。